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此处隐藏4560个字……>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通分》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并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创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 、8和9、 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 。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 、 ○ 、 ○
二、探究学习
1、独立思考:你先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当你对问题有了初步设想时,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想法。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4、观察分析:第一类方法的几种情况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说说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5、上面两种通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6、做一做: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和
三、巩固深化
1、通分练习: 和 、 和 从这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判断哪一组通分是对的?哪一组通分是不简便的?
2、比较大小: 9/10○11/12
3、发散训练: 1/15
通 分
四、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转化
五、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公分母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过程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存款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利率表找到存款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学生准备近期银行的利率表。
教学思路:
1.出示存款利率表和妈妈有现金人民币2万元,要按定期存入银行,想年这一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并把不同的方案表中。
2.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案。
3.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4.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其它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5.比较不同的存款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利率表,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200003.24%3=1944(元)。
税后利息:1944(1-20%)=1555.2(元)。
再存期一年后,税后利息:(20000+1555。2)2.25%(1-20%)=387.99(元)。
4年期满时:1555.2+387.99=1943.19(元)。
二、学生汇报不同的存款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有序地表示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
方案七:2,1,1
三、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独立计算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用计算器算
方案一:现存三年,然后用本金加上利息
分层作业:
完成70页的连一连
板书设计:
存款方案
方案一:3,1
方案二:1,1,1,1
方案三:1,1,2
方案四:1,2,1
方案五:1,3
方案六2,2方案
方案七:2,1,1
课后反思:
得: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活跃。
失:学生的策略不够全面。
设想:应注重学生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加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养,适当设计相关题目的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