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一、导入揭题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8.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好,看看他们字音读准了没有,语句读通顺了没有,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三、教师小结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四、练习写字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五、板书设计
4 秋天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拼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放飞一只蝴蝶语文教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发生着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点滴小事,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演.折射出人性的一种美丽.计我们做牛活中的有心人,用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篇短文,用心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吧!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再次自曰朗读课文,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 1) 扫除文字障碍,把课文读谈顺、流畅。
( 2 )知道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
( 3 )批画圈点,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 .同桌或小组间自由交流学习体会,解决疑难何题。
3 .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牛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
三、问题探究
1 .教师将学生未解决的间题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问题组,在全班讨论。
教师出示题组( 1)”从 《 放飞一只蝴蝶 》 这篇短文中,我们能从朱兰身上看到什么?
( 2 )班主任为什么“沉默”?为什么又到财务室交了买两块玻璃的钱?
( 3 )公听争这篇短文写的什么内容?
( 4)理解“她提着水桶回家去,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读书声,还怕惊落了花上忽闪忽闪的露珠.”这句话的意思.
2 .学生再次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巡视,师生共议,明确:
(1)我们能从朱兰身上看到她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美好心灵,教案《放飞一只蝴蝶语文教案》。
( 2)班主任的“沉默”.是因为他为两块玻璃被打破的原因感到震撼,为朱兰的行为感到叹服,同时在思索:自己的学生竟有如北美好的心灵,作为老师可能自愧不如吧!但是学生能为放飞一只蝴蝶而开一扇窗户,自己为了l 么不能为朱兰做点仆么呢?于是 · 他就到财务室交了两块玻璃的钱,老师的行为也让人佩服。
( 3 )清晨,大妈沐浴在幸福中,用心凝听着邻家小男孩的念书声。
( 4 )“脚步放得很轻很轻’.说明大妈不愿打扰邻家的小男孩.“还怕惊落了花上忽闪忽闪的露珠”。露珠的忽闪忽闪,好像人的眼睛在眨呀眨的,莫非露珠也在听邻家的小男孩读书?莫非露珠从邻家的小男孩的读书声中也明白了什么?一幅多么美好生动的画面润!
四、指导朗读
1 .以 《 听 》 这篇短文为例,学生找出自已喜欢的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她朗读。
2 .学生分组相互朗读,小组评议;
4 .播放短文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
5 .学生白由朗读短文。
五、揣摩品味
1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这两篇短文,(以,听》为主)从语言准确优美的角度,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出示课件 ……此处隐藏3898个字……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文档为doc格式